close

以下有略提內容,欲觀賞者請三思

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,

其中就是自己的父母,

即便父母是個混蛋,我們也無法改變我們是混蛋生的事實,

尤其在東方社會,血緣關係尤其影響整個觀念與一輩子。

-

聽媽媽的話

宇柏的父母離異,與母親同住,倆人的關係可說是相當矛盾奇妙,但靜下思考後,其實我們都一樣。

宇柏對媽媽任何舉動都覺得反感,他的訴求與獲取關愛的方式不是溝通與溫柔的語氣,

而是嘶吼與咆哮,這樣的舉動讓宇柏的母親也是以強硬與挑釁的態度回應,雙方在乎著對方,

卻因為個性彆扭不敢直說自己對彼此的關愛。

宇柏想要媽媽了解自己的生活圈,媽媽拒絕於門外;媽媽想要親近宇柏,宇柏討厭媽媽親近的方式。

這樣的互動反反覆覆,母子爭吵、和好、爭吵又和好,直到最後,宇柏提出要自居一事,起初母親答應甚至同意是改善親情關係的方法,

當宇柏欣喜與男友一起去看租屋回家時,媽媽又改口聲稱僅16歲自居太早了,由宇柏的反應可以推論媽媽臨時反悔之行是累犯,

他拿起廚裡的陶瓷盤往地上砸以示自己的憤怒。然而,這樣的舉動沒有換來媽媽的反省,而是與久違不見的父親聯合勸說轉學到寄宿學校。

 

宇柏認為自己被拋棄了,認為媽媽討厭自己,因此送走自己。

 

電影後段,宇柏時常作夢夢到滿是金黃落葉的森林,

看著穿著婚紗的母親在遠方奔跑,

在夢裡媽媽是美麗卻怎麼拼命追也追不到的存在,

好不容易趕上又被媽媽狠狠推開。

這是宇柏所缺乏的安全感,但媽媽不知道。

 

反觀母親的立場,身為還未是人母的觀眾來說,會斷定母親的教育方式不對,

冷漠、自傲,甚至有點懦弱,

但細想,雖然方法不對,也不難看出身為母親的為難,

腦中永遠是宇柏年幼天真的模樣,什麼都會跟自己分享,

不知道從何時開始,宇柏與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,甚至連兒子有男友還要由兒子男友的母親得知。

對父母來說,孩子永遠是孩子,沒有長大的一天,進而忘了孩子的嘶吼實質為另一種求救,

孩子希望父母能以平等的方式看看自己,

如果宇柏的母親提早知道,

說不定,他們能更早言歸於好了。

 

電影最後,兒子逃離寄宿學校,他無法承受離開男友的生活、舒適的生活,當然還有家庭,

當他第一次吸毒、第一次對媽媽坦承自己多需要被愛,那模樣多令人心疼,

他只留下一張紙條,上頭寫著「想與我對話,到我的王國」,

校長對此感到可笑,甚至暗諷沒有父權的單親家庭的小孩果然有許多問題,

媽媽這才知道自己做了多錯的事,對校長咆哮指責對方有多污辱人又自視清高、要求退學掛了電話後,

便馬上到了宇柏所謂的「王國」,

那是宇柏小時候和媽媽最愛去的地方。

 

媽媽很快就找到最親愛的兒子,宇柏坐在石頭上,媽媽走了過去,

明明即將17歲的宇柏看上去好嬌小,像是小男孩,躺在媽媽的懷裡。

無聲中,他們和解了。

 

-

此部電影正是宇柏本人── 札維耶.多藍,親自自導與演出,

畫面和諧,暴力畫面則是以輕快的幽雅曲調做為背景音樂以中和太凝重的氛圍,

中間穿插著男主角自白與想像畫面也不失突兀,相當簡單又不簡單的手法。

原文電影名稱,I Killed My Mother,我殺了我的母親,

語意道出男主角宇柏在心裡殺了母親無數次,

卻又在獨白自錄的影片中訴說著自己看見母親遇難會毫不猶豫保護,

面對這矛盾的心態,電影的拍攝手段是多麼清楚俐落,

也讓觀看者深感熟悉

 

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宇柏準備進入寄宿學校,他像是祈求的口氣對著媽媽喊:

「如果我今天死了呢?」

這句話,讓我眼淚潰堤,徹底潰堤。

 

曾經,我也對自己的母親說過類似的話,失去文字,剩下的是溢滿的情緒,

我能做的只有用最極端的字訴求,只為找到證明,家人是在乎自己的。

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那個時候,深怕家人對自己不再信任,深怕家人不再愛自己。

 

無論如何,真正的親情,就是瘋狂的爭吵,最後終究會言歸於好。

就像宇柏母親低語回答宇柏的問題--

"What would you do if I die today?"

"I'd die tomorrow."

歡迎與我討論,或是推薦好看的電影給我唷!

米Mi

arrow
arrow

    米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