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花了四天總算把《被討厭的勇氣》看完了,私心的感想是:課外書永遠比課本有用太多(被揍
書後有「Booklife圓神書活網」的副標,很喜歡--

「書是活的,她走來溫柔地貼近你,他不在意你在背後談論他,也不在意你劈腿好幾本,這是種愛吧!」

 

注意:以下可能有略提劇情(雷)欲觀書者請三思
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
何謂有意義的人生?
如果有人告訴你,人生實質上沒有意義,你願意相信並且有面對這樣現實的勇氣嗎?
內容以鮮為人知的心理學家--阿德勒,為整本書的主軸,與佛洛伊德秉持「決定論」相反,阿德勒支持「目的論」。
人們總是說「因為,所以」來合理逃避懦弱的表現,卻沒有想過自己是因為不想面對的「目的」才去想著造成懦弱的原因。
活在世上免不了人際關係,我們總是在他人的期待下生存著,並在極狹窄的空間下找尋所謂的「自由」;

我們為了讓自己顯得特別而做些太過凸顯的行為,為了不要自己顯得平凡。
而這本書,就是告訴我們,如果將自己的表現(成就感)交付給他人以得到自我價值,那就一輩子感受不到自由(自我),

將人際關係看淡些,並且不隨意介入他人(尊重),其實人生比想像中單純,而那些惡質的人,請以憐憫的心寬容;

同時,要我們要有面對平凡的勇氣,平凡雖然顯得低調無奇,不也是自在?不也是無憂?
以年輕人與哲學家一來一往的對話,如同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《對話錄》,並非只有繁雜的學術討論,而是最貼近現實的渺小問題衍生出道理。

老實說我看完並沒有推薦給我的所有人所表現地震撼,是因為裡頭有太多道理我早已領悟卻不知該如何實踐,

所以書中所描寫的道理只是以很簡潔有力的方式點出盲點,讓我因此共鳴。

但是,在閱讀本書的第三天,也就是讀了三分之二的內容後,不自覺的眼眶紅了,

如同找到某首敘述自己故事的歌曲,找到知音般,覺得某些疑惑被理解被解答。


從小我一直不解為何同是曾為最天真無邪的孩子的大人們,總是告訴青年人要「學聰明點」、「要務實」,以及「要看清現實」,

既然知道社會如此險惡,為何不團結讓世界不再緊張?

透過這本書中的哲學家,他說那是成人們逃避現實的理由,因為要活出旁人定義的人生,所以面對乾淨如白紙的年輕人就以上對下的垂直姿態給予建議,

為何不叫年輕人勇敢追逐「自由」?

因為走在前人已經鋪好的軌道的人生更顯得輕鬆自在。


我們總是因為過去的經歷而裹足不前,或是擔憂未來的模糊而原地踏步,

其實,當鎂光燈強烈打在「此時此刻」,台下的觀眾是看不見的,在人生舞台能表演的就是當下,並非過去或未來,

過去已經過去,不存在了,未來根本沒發生,也不存在,何不就是這一秒好好享受,

人生並非一直線編織成的故事書,而是以點呈現的每一瞬間,當一瞬間結束,這一刻也不再。
我們人比想像中堅強很多,有強烈的意志力只是不去激發,就如同想要早起,

但又以睡飽一點才有精神為藉口繼續回籠覺;

明明吃飽了,卻為了明天再減肥多吃一口蛋糕,當我們極度渴求時意志力就是這麼尖銳強壯,只是人們都拿來用在太微小的地方。


很久沒有好好看一本書,覺得書本他會願意傾訴一切,而我也可以,並且,他不會對任何人說出去。
推薦給各位,給那些總是找不出人生出口不敢追逐夢想的自己跟朋友:)
從此時此刻不畏懼被討厭吧!(?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米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